检索

2025年,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 全选
    |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
  • 冯 妙 涂 宁 徐国伟 郭嘉琛 江 睿
    中国机械. 2025, (20):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航空发动机推重比持续提升 , 传统篦齿结构在极端温度梯度 、 高转速及复杂压力脉动工况下暴露出泄漏量波动大 、 耐磨性不足等问题 。 国内外学者通过试验手段揭示了篦齿间隙流场的三维涡系演变规律 ,证实了齿腔回流区对封严特性的主导作用 , 但针对非均匀热负荷下的动态密封机理研究仍不完善 。 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结构参数优化 , 缺乏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系统性设计方法 , 制约了新一代变工况自适应封严结构的开发 。 本研究立足实际工程需求 , 重点探讨复杂工况下篦齿密封的动态泄漏特性 , 为发展高鲁棒性封严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

  • 杨 颖
    中国机械. 2025, (20):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短舱设计中反推力装置与发动机安装接口为研究对象 , 系统阐述了尺寸链在短舱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旨在突显尺寸工程在接口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 推动尺寸工程在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应用 。

  • 刘子丹
    中国机械. 2025, (20):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卫星装配至火箭内部后的火箭整流罩合罩过程 , 型架是保障整流罩定位精度 、 确保对合成功的关键工艺装备 , 具有半罩定位 、 姿态调整 、 自由度调节功能 。 研究以CZ-12运载火箭整流罩自动化合罩型架为例 , 分析了自动化合罩的型架结构及各自由度调节机构 , 针对合罩过程中人工操作的费时 、 费力的环节 ,在自动化合罩型架上设计电驱结构 , 通过电驱舵轮组 、 电驱举升机组的设计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 , 实现了遥控行走 、 转向与调姿操作 , 从而达到提高合罩效率 、 优化对合精度控制 、 降低人员操作难度的目标 。

  • 工业设计
  • 郭 亮1 何荣荣2 王茂仁3, 雷甲豪3
    中国机械. 2025, (20):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脱附技术可用于陆上油气田含油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 但其能耗较高 , 限制了其工业化推广 。 为探究热脱附装置保温层热量损耗 , 本文通过剖析上下两层热脱附腔体的热量耗散路径和传热过程 , 分别对上 、 下热脱附撬热量损耗进行计算 , 优选了保温材料 , 并探讨了保温层的热量损失影响因素 。 结果显示 : 装置保温热量损失与保温层材质 、 厚度 、 环境温度 、 热脱附温度均有关系 ; 优选硅酸镁纤维毯作为保温材料 , 上 、下热脱附撬所需最小厚度分别为5.25cm 、 16.9cm ; 相同条件下 , 油基岩屑含水率提高 、 含油率提高和环境温度降低造成保温层厚度增加分别为3cm 、 1.5 ~ 2cm 、 2cm 。 本文研究可为 “ 双碳 ” 背景下热脱附装置保温层节能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

  • 常金维 董志超
    中国机械. 2025, (20): 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海水过滤器的防腐蚀性能 , 减少控制器在运行中的压力损失 , 本文应用耐腐蚀材料 , 对海水过滤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进行研究 , 设计海水过滤器的基本构成 ; 选择不同耐腐蚀材料 , 进行筒体与表面涂层的防护设计 ; 利用PLC技术 , 预设算法自动调节过滤器的运行参数 , 实现过滤器运行的自适应调控与压力损失性能优化 。 实践结果表明 : 相比优化前 , 优化后的海水过滤器的防腐蚀效果良好 , 且在应用中的压力损失基本为0 。 本文研究通过新型耐腐蚀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创新的结构设计 , 能够提高海水过滤器的耐腐蚀性能 , 延长其使用寿命 。

  • 吴相省1, 2 沈华刚1 吴文根2
    中国机械. 2025, (20):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版国家标准GB/T 1182-2018 《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 GPS )  几何公差 形状 、 方向 、 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 》 中新增加的内容 , 相交平面辅助框格在产品设计 、 制造 、 测量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 然而多数设计人员 、 加工人员及测量人员 , 对相交平面辅助框格的理解模糊 , 极大限制了相交平面辅助框格的推广应用 。本文基于国家标准原文 , 结合平时学习 、 教学 、 设计经验 , 采用实际案例模型详细分析了相交平面辅助框格对设计 、 制造 、 测量的影响 。 相交平面辅助框格可以规避 “ 过设计 ” 和 “ 欠设计 ”, 实现精准设计 , 保证设计合理性和经济性 ; 可以提高加工效率 , 最大程度发挥加工设备的加工精度 ; 可以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准度 。 相交平面辅助框格更加适应现代设计和制造的要求 , 可在工程实践领域逐步推广应用 。

  • 常卉君 肖 帆
    中国机械. 2025, (20):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梯制动系统在紧急制动过程中存在制动距离过长 、 冲击力过大等问题 。 针对这些问题 , 本文对制动系统动态响应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 构建了制动系统有限元模型 , 对系统进行机械特性分析 。 通过试验发现 ,制动器闭合时间 、 制动力矩 、 摩擦片压力分布等关键参数会显著影响系统动态响应 。 基于分析结果 , 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 , 提出了制动系统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案 。 优化后制动系统制动距离缩短15% , 制动冲击降低20% , 系统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 实际运行测试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方案具有实用价值 。 本文方案为电梯制动系统设计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

  • 机械制造与智能化
  • 程文捷1 刘雪峰2 张 黎1 吴 倩3
    中国机械. 2025, (20):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调机械臂通过动态调整臂长来扩大工作空间 , 适应不同尺寸工件的操作需求 。 但长度调节过程中 , 系统刚度 、 惯量和动态响应特性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末端定位精度和轨迹跟踪性能 , 限制其在高精度装配 、精密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 鉴于此 , 本文探讨了可调机械臂长度变化对操作精度的影响机理 , 建立了精度评价体系 , 并提出了优化策略 , 为提升可调机械臂的精密作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 李雪萍 廖佳敏 杨梓颢 祝子濠 莫丽琴
    中国机械. 2025, (20):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靠性分配是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 , 其结果直接影响产品的设计方案 。 对于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分配 , 本文分别从传统一般机械产品和复杂机械产品入手 , 对可靠性分配进行了概述 , 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分配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 , 将历史故障数据作为参考 , 未从运动和动力传递的角度分析产品实现的功能和特点 。 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机械产品可靠性分配的发展前景 , 提出了促进可靠性分配方法在机械领域实现工程应用的解决方案 。

  • 杨起俊1 黄 刚2 薛 准1 刘学刚2 胡 柴3 牛 禧1,
    中国机械. 2025, (20):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钛及钛合金因其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 在航空航天 、 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但TA2工业纯钛焊接过程中极易受到气体污染 , 导致焊缝性能下降 。 本文通过设计专门的保护拖罩和背面保护装置 、 增设挡板结构 、 调整气体种类和流量等措施 , 探索了TA2工业纯钛MIG焊接过程中有效的气体保护技术 。 试验表明 ,焊接需采用50%Ar + 50%He的混合气体 , 拖罩和背面保护装置采用99.99%纯氩气 , 背面保护装置采用小容积密封结构 , 拖罩内保护气体流量为50L/min , 背面保护装置和焊枪的保护气体流量为20L/min , 背面保护需持续供气 , 拖罩内要提前送气和延迟停气 , 可显著提高焊缝外观质量 。

  • 师炳灿
    中国机械. 2025, (20):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车床加工过程中 , 切削温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已成为制造领域研究的重点 。 温度过高会加速刀具的磨损 , 缩短其使用寿命 , 从而影响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 。 本文首先分析了切削过程中温度的产生机制 , 探讨了高温对刀具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磨损的影响 。 其次 , 介绍了当前温度控制技术 , 如冷却液的应用 、 高效冷却技术以及温度监测手段 , 评估了这些措施在延长刀具寿命方面的效果 。 最后 , 提出了温度管理的优化策略 ,为延长车床加工中的刀具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 吕 程 王 龙 郭阳阳
    中国机械. 2025, (20):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极小曲面结构的制备 , 利用选区激光烧结 ( SLS ) 制备PA12材料拉伸试样 , 通过正交试验 ,确定了最优打印参数为 : 激光功率40kW 、 扫描速率3800mm/s 。 打印了P曲面 、 D曲面和G曲面三种多孔结构 , 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 试验结果显示 , 三种曲面结构的承载力均先经历弹性阶段 , 然后过渡到稳定平台阶段 , D曲面和G曲面在应力分散和承载稳定性方面优于P曲面 , 这主要归因于更均匀的应力分布和更高的平台响应力 。

  • 肖金星
    中国机械. 2025, (20):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技术加工振动幅度大 、 尺寸误差大 , 为此研究数控车床在偏光片生产设备零件加工中的精度提升 。 在进行偏光片生产设备零件加工时 , 运用六点定位原则 , 确定最优装夹位置并对其进行定位与夹持 , 利用五轴数控技术对工件进行粗加工和精加工 , 并利用CAM模块对数控加工过程进行仿真 , 以验证零件是否符合加工要求 。 测试结果表明 , 加工振动幅度大幅下降 , 零件的尺寸误差缩小至0.01mm , 显著提升了工件的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 , 满足了行业对高精度 、 高效率加工的需求 , 促进了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 。

  • 孙加武 孔雨晴 房玉英
    中国机械. 2025, (20):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机械加工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 并保障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 本文针对设备运行环境复杂 、 故障模式多样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等挑战 , 详细比对了传统与现代检测方法 。 传统检测方法依赖人工经验 , 存在一定主观性 ; 现代检测方法如传感器监测 、 数据挖掘等 , 虽然具备高灵敏度与实时性 , 但依赖数据量与传感器性能 。 未来将有效融合多学科技术 , 提升检测精度及效率 , 为机械加工系统的智能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

  • 杨 年
    中国机械. 2025, (20):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常规冶金机械综合故障诊断方法易错漏的问题 , 提出融合振动分析与红外热成像的冶金机械综合故障诊断方法 。 先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取冶金机械振动信号非平稳特征 , 计算短时能量 , 设定能量阈值标记非平稳区域 ; 接着对标记区域进行红外扫描 , 通过普朗克定律将辐射强度转化为实际温度 , 确定内部缺陷量化指标 ; 最后融合振动分析与红外热成像 , 结合监测数据 , 建立动态阈值模型 , 综合分析确定故障位置与类别 ,提升故障诊断全面性与准确性 。 试验结果表明 , 该方法能有效检测出异常振动与温度值 , 综合诊断机械故障 ,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并为维修提供数据支撑 。

  • 董运杰1 高绍松2 柏存增3
    中国机械. 2025, (20):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锻造工艺参数对工程机械配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 对某型号挖掘机斗齿进行锻造试验研究 。 试验通过改变锻造温度 、 压下率及锻造速度等工艺参数 , 研究其对产品硬度 、 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 。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 : 锻造温度1150 ℃、 压下率45% 、 锻造速度3mm/s 。 在此工艺参数下 ,产品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 , 硬度达到HRC52 ~ 55 , 抗拉强度达到980MPa , 冲击韧性值为45J/cm² , 且金相组织细小均匀 。 研究表明 , 合理的锻造工艺参数不仅能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 还能改善其韧性和组织均匀性 。 研究结果可为工程机械配件锻造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 能源与动力
  • 付春男
    中国机械. 2025, (20): 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火电厂发电机励磁调节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面临故障诊断精度低与响应速度慢等难题 。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故障诊断模型 , 结合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方法 , 实现了故障的精准识别与定位 。 通过采集某火电厂350MW机组运行数据 , 建立了完整的励磁系统关键参数数据库 。 试验表明 , 该诊断方法将故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8% , 系统响应时间缩短至原水平的1/3 。 采用模糊自适应控制策略系统参数进行优化 , 显著改善了其动态性能 。 针对不同运行工况开展的验证试验表明 , 该方法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 ,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展现出突出优势 。 深度学习模型对系统状态实现全方位监测 , 有效预防了设备故障引发的连锁反应 。

  • 周小伟
    中国机械. 2025, (20):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主要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煤化工设备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 首先 ,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设备的实时数据 ,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 ; 其次 ,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传感器数据的远程传输 ; 然后 ,使用云平台进行数据存储与处理 , 并基于分布式计算框架对大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 最后 , 构建了基于LSTM的故障预测模型 , 通过训练历史设备数据预测潜在故障 , 并设计集成智能报警机制 , 在设备参数超出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 。 试验表明 , 引入物联网技术的系统在煤化工设备管理中具有显著优势 : 数据采集频率提高了平均20倍 , 预警准确率提升了13.6% , 故障响应时间缩短了约70% , 而成本节约率达到20.4% 。

  • 董丽玲 马彬彬 宋 红
    中国机械. 2025, (20):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发电系统普遍采用电力电子设备进行能量转换,此类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谐波,致使电网被谐波污染,对电网中的设备造成不利影响。针对新能源并网场景下 35kV 级油浸式变压器的谐波耐受能力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了谐波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变压器的影响,提出了绕组设计改进、铁芯结构优化和加装滤波装置等优化措施。通过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验证方法,证实了优化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变压器损耗,提高绝缘性能和机械稳定性,从而提升变压器在新能源并网环境下运行的可靠性。
  • 翁子龙
    中国机械. 2025, (20): 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风力发电传动链动态载荷波动大 、 控制精度低的问题 ,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LC的变频控制方法 。 利用波峰波谷排序算法分析主轴扭角与风轮转矩数据 , 提取传动链应力波动特征 , 结合扩展速率分析确定关键控制节点 。 引入Miner定律量化疲劳损伤程度 。 通过线性化控制模态解耦传动转矩动态复杂耦合关系 ,迭代优化控制变量 。 以应力幅值偏差及变化率多级模糊PLC控制器的输入 , 生成控制输出 。 试验表明 , 该方法在不同风速下能有效跟踪预设桨距角 , 控制误差小于1.5% , 无超调与反射现象 , 降低传动链疲劳损伤 , 功率波动幅值减少 , 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能力与运行稳定性 。

  • 颜海启 徐 泉 何西鲁
    中国机械. 2025, (20):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煤矿综采工作面设备安装与撤除作业复杂性的提升 , 传统的人工操作已难以满足高效 、 低成本的生产需求 。 围绕煤矿综采工作面设备安装撤除机械化技术展开讨论 , 介绍了设备安装的流程与要求 , 并详细分析了安装撤除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 具体包括先进的安装设备与工具 , 设备与机械的匹配 ,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 , 以及撤除过程的自动化等 。 最后通过技术应用分析 , 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机械化技术在实际作业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煤矿综采工作面的提升作用 。

  • 现代交通技术
  • 欧阳志坚
    中国机械. 2025, (20): 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铁路机车轮对踏面检测技术主要依赖物理接触式测量方式 , 导致出现检测精度有限 、 处理效果不佳问题 , 易对踏面造成二次损伤 。 因此 , 开展了轮对踏面机械损伤检测与修复技术研究 。 首先 , 采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踏面的三维数据 ; 然后 , 利用图像识别算法精确识别踏面上的损伤特征 ; 最后 , 依据损伤判定结果 , 对损伤区域实施激光熔覆修复 。 试验表明 , 本技术能够全面检测踏面机械的损伤 , 无论是硌伤还是擦伤 ,均能实现损伤边缘清晰识别和准确定位 。 同时 , 在处理后的损伤深度和面积方面 , 该技术能将残留值降至最低 ,显著提高检测精度 , 优化恢复效果 。


  • 安红远
    中国机械. 2025, (20): 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机械自动化系统在交通信号控制中的应用涉及PLC技术 、 无风扇嵌入式工控机和DNC技术等核心技术 , 可应用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场景 。 试验采用S7-200 Smart PLC作为控制核心 , 结合智能算法 , 构建了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 。 通过在城市主干道十字路口进行为期3个月的试验验证 , 该系统使平均车辆延误时间缩短31.2% , 通行能力提升25.6% , 系统响应时间降至0.8s 。 试验表明 , 机械自动化系统在提升交通效率 、 增强道路安全性和降低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 为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

  • 林 剑 卓 聪
    中国机械. 2025, (20): 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汽车空调压缩机在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 , 如何在保障加工精度与质量的前提下 , 提高加工效率并延长刀具寿命 , 已成为制造领域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 研究提出了结合遗传算法 ( GA ) 与模糊逻辑控制 ( FLC ) 的自适应进给量优化技术 , 以优化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加工工艺 。 该技术通过遗传算法对切削速度和进给量进行全局搜索优化 , 并结合模糊逻辑控制实时调整进给量 , 以应对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设计仿真实验环境 , 验证了该优化方法在提高加工效率 、 延长刀具寿命和改善加工质量等方面的有效性 。 实验结果表明 , 较传统加工方法 , 该优化技术能显著提升加工性能 , 加工效率提高11.1% 、 刀具寿命延长11.1% 、 表面粗糙度降低8.3% 。 该研究为汽车空调压缩机的高效加工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 更为类似的高精度制造工艺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

  • 张文灿
    中国机械. 2025, (20): 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水下机器人推进姿态控制方法尚未建立有效的姿态反馈控制机制 , 同时控制精度不足 , 难以满足复杂水下环境中高精度控制的需求 。 基于上述背景 , 研究了尾鳍驱动型水下机器人的推进姿态控制方法 :首先 , 深入分析尾鳍驱动动力学 , 建立考虑水流影响的动力学模型 ; 然后 , 通过航迹推算以实时掌握机器人的运动状态 ; 接着 , 利用姿态反馈机制进行姿态修正 , 确保机器人能够按照期望的姿态被推进 ; 最后 , 结合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根据姿态误差和误差变化率动态调整PID参数 , 实现推进姿态的精确控制 。 实验结果表明 ,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 , 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 。

  • 路 飞
    中国机械. 2025, (20): 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顺应航运业绿色发展趋势 , 本研究聚焦远洋与内河船舶机舱设备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成效 , 旨在系统梳理当前主流技术路线 , 分析其在节能降耗 、 减排增效上的作用机理与成效 。 研究采用归纳性梳理与场景对比的方法 , 围绕远洋与内河两类应用场景 , 对岸电改造升级 、 绿色船舶建造 、 节能工艺与设备配置 、大功率轴带发电系统 、 氢燃料电池 、 智能航行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说明 , 探讨其达成节能改造与能耗管理的路径 。 在远洋船舶方面 , 通过岸电改造 、 绿色建造与节能设备应用 , 实现了靠港与航行阶段的能耗管理与燃油降低,进而实现节能减排 。 内河船舶方面 , 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实现了零排放与低噪声 , 并集成了全智能感知 。 通过混合能源系统与全方位智能化应用 , 搭载的智能航行系统依托自动靠泊与智能调度 , 明显提升运营效率 。 上述技术在不同航区与船型的应用有效降低了CO2排放量 , 还提升了运营效率与经济性 , 分析结果形成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 推动行业朝环保与高效方向演进 。

  • 安全与生产
  • 聂郁荣
    中国机械. 2025, (20):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数控系统的智能运维水平 , 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 , 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控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关键技术 , 提出改进的特征提取方法和网络模型 , 探索迁移学习诊断策略和混合预测模型 , 并引入贝叶斯框架分析预测不确定性 。 该技术体系在抗噪声 、 泛化性和计算效率等关键指标上具有优异表现 , 且在数控生产线应用验证中 , 故障预警准确率达到95.3% 。 本文研究成果为数控装备智能运维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
  • 杨 震
    中国机械. 2025, (20): 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技术在机电设备维护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机电设备故障预测和制定维护策略 。 在分析大数据分析在机电设备维护中的应用现状基础上 , 通过构建预测模型 ,分析历史运行数据 , 可以有效预测设备潜在故障 , 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性维护计划 。 研究表明 , 基于大数据的故障预测和维护策略能够显著提高设备可靠性 , 降低维护成本 , 具有经济效益 。 本文研究为机电设备故障预测与制定维护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

  • 文建为 毛 晶
    中国机械. 2025, (20): 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 机电系统能效管理与节能技术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详细探讨了机电系统能效评估的方法与指标 , 分析了影响能效的关键因素 , 并阐述了多种节能技术 , 如高效驱动技术 、 智能控制策略等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及效果 。 通过实例验证了这些技术对提高能效 、 降低能耗的作用 , 为机电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

  • 罗晓青
    中国机械. 2025, (20): 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油发电机组系统结构复杂 , 其出现过热故障可能由于多个子系统的问题而导致 。 这些子系统的问题相互关联 、 相互影响 , 增加了准确判断柴油发电机组过热故障原因的难度 。 因此 , 本文围绕柴油发电机组过热故障的自动化诊断展开研究 。 首先进行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确保获取准确可靠的发电机组运行数据 。 接着提取过热故障特征 , 为后续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 在此基础上构建故障诊断模型 , 通过科学合理的建模方法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 最后实现柴油发电机组过热故障的实时诊断 。 实验结果表明 , 本文方法的故障诊断准确率和可靠性较高 , 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出发电机组的过热故障 , 为故障排查和维修提供依据 。 本文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故障诊断和维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

  • 廖锦前
    中国机械. 2025, (20): 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安装工艺对码头作业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 为提升工程实践中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安装的精度与效率 , 本文基于工程力学与安装技术理论 , 从基础施工 、 轨道铺设 、 桥架组装 、 机构安装及电气系统调试五个关键环节进行安装工艺优化 。 采用多点支撑法 、 高精度测量技术与智能化监测手段 , 显著提高了安装精度与效率 。 并结合起重机安装案例进行验证 , 优化后的轨道直线度偏差控制在 ± 2.5mm内 , 主要机构动态特性偏差降至1%以下 , 提升了安装精度与效率 , 确保了起重机的长期稳定运行 , 为码头作业的高效与安全提供了保障 。

  • 王浩然
    中国机械. 2025, (20): 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丙烯挤压机组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关键设备 , 其稳定性对生产效率 、 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 。 本研究基于聚丙烯挤压机组的工作原理 , 对主电动机 、 传动系统 、 螺杆工艺段 、 喂料系统 、 切粒系统的常见故障展开分析 。 研究发现 , 主电动机转矩异常 、 传动系统润滑失效 、 熔体压力波动 、 喂料系统架桥及切刀磨损是导致设备故障的核心因素 。 通过实施润滑管理 、 传动系统调压 、 实时监测熔体参数 、 引入氮气松动技术及切粒水系统回收设计 , 可有效提升生产连续性 , 降低机组故障发生风险 , 为聚丙烯挤压机组的智能化运维提供参考 ,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

  • 谢 鹏1 刘 勇1 李常友1 孙 腾2 张宪龙1
    中国机械. 2025, (20): 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矿井下运输车辆在高湿 、 高粉尘及复杂地质条件下运行 , 其动力传动系统面临频繁载荷冲击 、传动效率波动及部件疲劳失效等安全隐患 。 为解决这一问题 , 需构建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力学模型 , 明确载荷传递路径与关键受力构件 , 并结合变载荷工况下的转矩分布与功率传递规律 , 建立应力分布与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 进而提出基于安全冗余与疲劳极限的关键部件优化设计策略 。 实验环节需采集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力学响应数据 , 对优化前后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能进行对比验证 , 结果显示优化方案可提升传动系统的结构强度与运行可靠性 , 为煤矿井下运输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安全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与工程依据 。

  • 吕益平
    中国机械. 2025, (20): 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造粒机是聚烯烃生产中的关键设备 , 长期运行中存在黑点夹带等质量问题 。 通过对造粒机热力系统 、 机械结构和控制策略进行系统分析 , 揭示了热力学降解 、 机械磨损和物料积存三重黑点产生机理 。 针对性建立了基于导热油循环加热的温度场控制系统 、 预防性维护制度和物料积存防控措施 。 实践表明 , 优化后黑点含量得到有效控制 , 产品质量稳定性显著提高 , 设备平均连续运行时间延长至60天 。 研究成果为聚烯烃造粒设备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 汪 超
    中国机械. 2025, (20): 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满足高精度 、 高可靠性和多工序协同要求方面的局限 , 本研究探讨了大数据分析 、 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 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些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 强调利用先进技术升级质量管理体系 , 对于适应复杂机械制造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 高兴蕊
    中国机械. 2025, (20): 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泵站运行稳定性和设备可靠性 , 采用设备本体因素 、 运行环境因素 、 运行工况因素及维护保养因素的系统分析方法 , 研究泵站设备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和监测技术 , 结果表明 , 泵站设备稳定性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 , 且轴承故障是常见故障类型 , 应该建立基于振动频谱分析 、 油液状态监测和热成像检测的多维监测体系 , 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性维护策略 , 提前发现设备潜在故障 , 确保泵站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

  • 职业教育
  • 晁 静
    中国机械. 2025, (20): 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 , 传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亟需融入AI技术 , 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新模式 。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 提出以AI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 包括重构课程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 优化评价机制等改革措施 。 实践证明 , 该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 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新时代机械设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

  • 王 刚 孙 敏 王 瑶 王 爽 谭文君
    中国机械. 2025, (20): 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双高计划深化推进背景下 , 工业机器人专业需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 , 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求 。 本文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 , 通过重构 “ 基础 ― 应用 ― 创新 ” 三级课程体系 , 创新 “ 三目标 ”“ 三阶段 ” 教学模式 , 探索产教融合 、 德技并修的思政育人路径 , 最终形成需求导向 、 动态迭代的课程建设框架 。实践表明 , 该框架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多传感器协同设计 、 智能化数据分析等职业能力 , 为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可复制参考 。

  • 刘奕彤 王 锐 常炳晨
    中国机械. 2025, (20): 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讨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德育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精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实际案例,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德育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合示范教学法,教师向学生传递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使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 陈吉星 李 君
    中国机械. 2025, (20): 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 , 研究工匠型产业工人的岗位胜任力与培养模式协同优化 。通过构建包含技术技能 、 问题解决能力 、 团队合作能力 、 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 分析人才培养现状 , 针对不足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 、 能力与知识并重 、 个性化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协同优化原则及策略 。 研究对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 、 促进校企融合与满足轨道交通行业用人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

  • 翟大刚
    中国机械. 2025, (20): 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浙江省内外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开展广泛调研 , 结合行业专家意见 , 深入调查制造企业人才需求 , 形成平台化递进式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 方案融入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与数字孪生技术支撑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人工智能教学评价等核心要素 。 实践教学过程中植入真实生产项目 , 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创新 。 经教学实践验证 , 毕业生就业率达97% , 企业用人满意度超95% 。 优化方案充分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 为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新路径 。
  • 田治国
    中国机械. 2025, (20): 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及产业升级的双重推动之下 , 机电类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面临着类型化定位和产教深度融合等新的要求 。 本研究系统考察了当前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结构的普遍性特征 ,结合对高职本科试点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 , 构建了一个覆盖 “ 五原则三路径 ” 的开发模型 。 并以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案例来验证该模型的适用性 。 研究依据DACUM法的职业能力分析 ,“ 岗课赛证 ”融通的课程体系和虚实结合的阶梯式实践体系 , 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标准存在的学科割裂 、 校企脱节等问题 , 为高职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提供可以参考的实施范式 。
友情链接: